電子書和印刷書

資料來源:2-11-2011明報

在訪問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前,看他在收藏在aNobii網路書櫃內的書種,離不開《Web2.0創新應用案例集》、《管理新思維》、The Innovator’s Dilemma這類談科技、談管理、談創新的書籍,非常切合IT人講求實用的原則。本來估計這位「IT爸爸」跟大家分享推介的都是科幻、數理,或者是業內人士大熱追捧的《喬布斯傳》,殊不知,這位科技潮爸愛跟兒子閱讀經典聖賢書,兼融新舊大智慧。

有「IT達人」之稱的立法會議員譚偉豪擁有iPad、Kindle,不過,他直言自己那代人始終是習慣手持實體書本多於電子書,家中八成書籍都是傳統書本,而電子版多用作參考、方便工作時引用數據而已。而且想真正享受閱讀,他還是會選擇一本本沉甸甸,有分量的書籍。「一部iPad可以下載很多內容,確實很方便,但有時想揭回之前的章節,始終不及傳統書本快。即使預計電子書愈來愈流行,但傳統書仍有它的味道,不像電子書缺乏人性化。」

譚偉豪說的那份人性化,大抵是書本那份可以摸得到、聞得到的感受,還有那種一頭栽進文字世界的熱情。他認為現時年輕一代少看書,不像他中學時期會徹夜不眠地追看武俠小說,新一代對書本並不那麼熱切着迷。他又覺得現時新世代只愛在網上閱讀,對真正的書本提不起興趣,「現時互聯網有很多資訊,不用經過思考,在Google、Yahoo!、維基百科已經可以找到答案,不是自己尋找解決方法,令人的分析力、思考減弱,不像書本裏有很多想像空間,需要自行細味及發掘。」

網絡資訊多 憂新世代欠思考

由創立快譯通電子辭典至現時擔任資訊科技界的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從來都是走在科技最前線,但面對現時互聯網新世代,他卻顯得有點憂心。而他的16歲兒子正是處於這個世代之中,他跟太太都擔心新世代的人會只慣於上網而不專心看書,欠缺思考力。「現時的家長要鼓勵小朋友看書較舊時困難得多,舊時只要關了電視,沒事做就會看書,現時年輕一代上網,一邊上facebook、一邊聽音樂,一邊看短片、劇集,就算叫他們在網絡看書,即使內容跟傳統書本一樣,但效果會相差很遠。因為看書不是為取得資訊,而是在過程中思考,這是新世代面對的難處。」

夫婦分工 教讀書談道理

要防止過多的資訊帶來的弊端,譚偉豪選擇借經典書籍,為兒子打好做人處事的基礎。他跟太太分工,太太負責教兒子讀書,他則藉故事跟兒子談人生道理。「我倆買很多故事書給兒子,由他一兩歲開始,太太每晚跟他讀故事,至現時十多歲,不讀故事了,也會跟他談天。」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譚偉豪最記得的是跟兒子一起看聖經,他翻開手中的兒童版新編聖經的第一頁,看到兒子在十多年前在書中寫下爸爸媽媽及自己名字的字迹時,即時會心微笑說﹕「兒童聖經內有很多圖片,就像大衛以石頭打倒巨人、出埃及記等故事很吸引小朋友,聖經內的故事,他由小聽到大,而且百聽不厭……」

借《弟子規》教倫理規矩

除了《聖經》外,《弟子規》亦是譚偉豪的育兒秘笈。新一代的九十後常被說成自我中心,活在互聯網的世界,難以跟人溝通。譚偉豪十分着重兒子的德育教育,他借《弟子規》教導兒子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做到「稱尊長、勿呼名」。他說﹕「家庭倫理最難教,尤其兒子是獨子。不過,我有五兄弟姐妹,各自的小朋友加上來有十多人,所以我要他學會稱呼人。現時很多人只教以Uncle、Auntie稱呼長輩,我要叫他學會『叔』、『伯』、『表姐妹』、『堂兄弟』等輩分。」

此外,他有感現時小朋友很多時習慣叫媽咪、工人姐姐做事,而很多家長不會「哦」子女,奉行「自由」政策,不像他小時候有規有矩。因此,他覺得《弟子規》將舊時中國人的規矩記下來,是很棒的教材。「在兒子五、六歲時,我已跟他說《弟子規》,他會感到有趣,問為何要這樣、那樣,亦會背誦下來,並用記事簿將我教他的內容寫下來。我會跟他說這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呼叫自己的時候,應該立刻回應,這樣做才叫孝順。總之,跟他說《弟子規》是好東西來的,學懂了是很有用的。」

開發右腦創意 平衡理性科技

小時候把《弟子規》背得朗朗上口的孩子,今天已經是中五生。近年,譚偉豪曾到兒子就讀的傳統男校跟學生分享何謂「創意」? 讓未來新一代明白不管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創意是很重要的。「很多時扼殺孩子創意的就是師長,經常叫孩子不要做很多事,樣樣事只聽父母、老師說。反而外國很多父母會特意讓孩子嘗試、『撞板』,這是值得學習的。最近向兒子推介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展示出未來的領袖多是用右腦的。過往專業人士,像律師、會計師、工程師都是常用左腦,具有理性、重邏輯思維,但這本書指出感性的特質在未來很重要。我希望兒子多開發右腦,嘗試理解感性是具威力的。」

科技不一定只重理性,同樣需要結合感性思維。今天的社會資訊太多,新生代長時間對着電腦,資訊唾手可得,但譚偉豪強調﹕「社會不單是談資訊、知識,而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右腦的威力除了包括創意外,懂得說故事亦有很大威力,這跟說道理不同。一些數據的道理沒人聽得入耳,反而利用具人性、感性的故事,才可以感染他人。知道人性是比電腦重要,才可以在現時的科技世代取得良好平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