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子女要有耐性

曾閱讀一則令人不安的新聞,一位有嗜酒習慣的媽媽為了管教子女問題而自殺,縱使事件中可能有很多資訊未公開,但肯定的是教養子女絕對不是易事!雖說不易,但亦不用走入死角!

當父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大女兒未能拿到理想成績,哭訴不願上學,昨天放學回來,感到很快樂,因為獲得老師的稱讚,又積極地和快樂地上學!小女兒習慣放假的生活,不願意上學,笑著對她說:你不上學,就沒有茶點吃,老師不知道怎樣處理餘下的茶點呢?貪吃的她就打消不上學的念頭!因為上學要吃完茶點,為了減輕老師的工作。雖然不知道長大了的女兒們是否能達到我們的期望,但和她們一起生活,看見她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父母的已感到幸福,自己亦會成長,如果她們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這是一種恩賜!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管教方法千變萬化,不像跟隨食譜指南,便可烹調美味佳餚,就是不一樣才覺得特別、可貴!在同一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亦不一樣,當父母的真的要享受教養子女的過程,時間過了,就不可以再重新經歷。當老師也一樣,可以重復任教同一級別的課程,但同學已不同,如果同學受教,當然心感安慰,自己的付出得到回報,否則亦不會太難過,相信同學畢業前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和教導,更何況是父母的親情呢!教養子女和教導學生都需要耐性、耐力和信心,覺得自己缺乏或不足的,便需要學習的!

家教會網誌新加連結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http://www.chsc.hk/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於一九九三年二月成立, 透過宣傳活動、推廣成功經驗以及舉辦研習班和研討會,培養家長和教師 對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的積極態度;製作多種媒介的教育和宣傳材料,以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調查和研究現時社會人士對家庭與學校關係的看法、家長的態度,以及需要改善的措施;及協助及支援學校推行家長教育。

推介家長可以定時瀏覽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網頁,積極參與家長課程,和子女一起快樂地學習、成長!

 

小孩能等,老人不

你已報名參加家教會的旅行嗎?

我向班上同學呼籲,鼓勵他們和父母一齊參加!但大部份都怕辛苦,有些不喜歡和家長出席,有些曾經到訪,有些…..

如果子女想去甚麼地方,家長一般都會盡量抽空陪伴,有同事付$200車費來回兒子的學校,為的是欣賞他的10分鐘話劇表演,笑說比任何演唱會都貴!有些家長從未乘坐飛機外遊,但卻付過萬元給年幼子女參加遊學團,對子女的滿足像是無限的!

當今做父母一點也不容易,不但需要像以下文章作者要對養育自己的老爸老媽孝順,對自己亦要好一點,如子女不能陪伴的也可以自行參加活動,多些認識朋友如其他家長,擴闊自己的社交圈子。

https://hk.news.yahoo.com/blogs/childfly/小孩能等-老人不-013754450.html

作者:木羽飛

老爸走後第三天,我們回老家吃飯,哥哥問:「你們說好不好把老爸部份骨灰帶回鄉……我沒陪過老爸回鄉,真是一個遺憾。」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這個遺憾。我陪老爸回鄉時,他是人,不是灰。

第一次陪老爸回鄉,已是很久前的事了,我好像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少女。那時候,鄉下是名副其實的鄉下,我們住在田地之上,早上醒來還要用鋅鐵臉盆盛水到戶外洗臉刷牙。家裏沒有雪櫃,生熟食物都一一攤放枱上。姑媽廚藝一流,早午晚三餐,都把我們餵得肚滿腸肥。

那一年,碰巧家族裏出了男孫子,一眾大男人就敲鑼敲鼓的走遍全村,熱鬧到不得了。我還記得,愛玩的老爸拿着鑼鼓走在大隊前頭,一直笑一直叫,當他的女兒這麼久,我還真的未見過他如此盡興。

到了第二次回鄉,老爸已經要坐輪椅了,我們是連人帶椅的把他帶上飛機的。鄉間的田已被政府收回,叔叔嬸嬸等都已被安置「上樓」,環境改善了,但人情味一點不減。大夥兒知道老爸回來,都一一來訪,跟老爸吃飯聊天,笑容一直掛在老爸的臉上。那一回,我們都知道或許是老爸最後一次回鄉了,所以,他想去哪裏,我們都陪他走,直至他走不動為止。

那趟我們拍照特別多,老爸走了後,我們翻看回鄉的照片,看見相中老爸的笑容,都自我安慰的說:「幸好,我們做了。」

愛要及時,當了人家爸媽,我們總是慣了集中火力去滿足自己的孩子,忽略了養育我們的老爸老媽。小孩能等,老人不,滿足要及時,別讓自己遺憾。

一封父親給女兒的遺書 & 十年後女兒的回信

給可愛的女兒:

爸爸和妳玩了好多次躲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妳找出來。不過這一次,爸爸決定要躲好久好久。 妳先不要找,等妳十四歲(還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時候,再問媽咪,爸爸躲在哪裡,好不好? 爸爸要躲這麼久,妳一定會想念爸爸,對不對?不過,爸爸不能隨便跑出來,不然就輸了。 如果還是很想爸爸,爸爸就變魔法出現。因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現,所以不犯規,爸爸不算輸。 爸爸的魔法是:趁妳睡覺的時候,跑到妳夢裡大玩遊戲; 在妳畫圖畫爸爸的時候,不管好不好看,妳覺得是爸爸,就是爸爸; 當妳拿爸爸的照片看時,爸爸也在偷偷的看妳……。 要記得,爸爸一直都陪著妳!妳已經是四歲的大姊姊了。爸爸要拜託妳一件事,要妳照顧和孝順爺爺、奶奶和媽咪,看妳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好?有多好,媽咪會告訴你的。 爸爸猜想,我們這一次玩躲迷藏要玩這麼久,爺爺、奶奶、媽咪有時候看不到爸爸,他們一定會偷哭。偷哭就是犯規、就是失敗。 他們偷哭,妳就要逗他們笑,不然遊戲輸了以後,他們一定會哭得更厲害了。好不好,寶貝? 我們是同一國的,來比賽看妳厲害,還是爸爸?準備好了嗎,比賽就要開始了!************************************************************* 

十年後女兒的回信: 

最愛的爸爸: 

爸爸,我找到你了!爸爸你知道嗎? 這些年,我很厲害唷,媽咪說我做得比爸爸你還要好呢!爺爺、奶奶和媽咪犯規時,我都很努力的逗他們笑。而且爺爺奶奶需要幫助時,我都有乖乖聽你的話。 爸爸……我是不是贏了? 不要擔心,我很勇敢。因為我知道爸爸永遠都在我身邊看著我,陪我哭、陪我笑、看我鬧彆扭。 你真的好厲害,你的魔法讓我變的很堅強,讓我變的更茁壯。我很幸福,因為有爺爺、奶奶、你和媽媽陪著我!我不孤單,爸爸也不會孤單,因為有我陪著你。 所以爸爸,你不用替我操心,我已經是個十四歲的大姊姊了,我已經懂事了。 爸爸你可以變作星星,在天上安心的看著我。爸爸,我畫了幅畫,是我們全家唷!你想我們的時候,就看著這幅畫,你想我的時候,我就變魔法,讓你在我們的夢裡來遊玩。  爸爸,我真的好愛你。 可惜比賽結束了…。 爸爸,我贏了……我是不是可以哭了…? 

當我們瀏覽網上資訊時,不難發現一些感人的故事或文章,有些是真人真事,有些是作家的隨筆,只要閱後有得著,哪管其真實或虛假。母親節剛過,父親節將至,雖然每天都應考順父母,但一些節日及文章仍可提醒我們更加要珍惜家人的關係,多看無妨!如果和子女分享,意義倍增:)

A+父母(放工了,你願意立刻回家嗎?)

我思故我在英語:I think, therefore I am)是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哲學命題。有時會看見一些句子如:You think what you are, You eat what you are, You read what you are….這樣告訴我們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如何影響個人內外表現。正如早前推介大家閱讀木羽飛的文章中曾提及:怎樣的父母會培育這樣的孩子,有時父母嘗未培養的嗜好:閱讀,亦可能會為子女作出改變,縱使未能閱讀有關孩子的課題,亦會鼓勵他們訂報刊、雜誌,有空便會和他們討論時事,父母亦要有閱報的習慣,這樣比甚麼不做也好!

以下是另一個健康/親子專欄:經濟通生活副刊的A+父母

Oxford爸媽的三名子女均學成于英國牛津大學。次子更以本科首名(Top First)畢業,其後獲獎學金往英國劍橋大學修畢碩士課程。Oxford爸媽多次獲港澳公私營機構,大、中、小學及幼稚園邀請主持講座,與各界人士分享教導子女成才的方法經驗。此外,主流報章及香港電臺亦曾探討他們成功培育子女的心得。
爸爸陳文超先後在香港及澳門接受教育,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爲退休公務員。
媽媽李微微畢業于香港羅富國教育學院,是資深退休中、小學教師。

放工了,你願意立刻回家嗎?

很多在職母親都認為無論是否願意,都要盡快趕回家。現今作為母親的多感到心力交瘁,無所適從。無論怎樣,總有人認為你的育兒工作,做這樣不對、做那樣也不該。做人媽媽真的甚艱難!

培育六歲前小朋友,母親們也許會少少蹙眉;然而隨著子女年齡增長, 媽媽們的頭會愈來愈痛,愈來愈感到傷腦筋。若妳沒有這種感覺,我便要衷心的向妳道賀。

有智慧的媽媽,首先要弄清楚,如何把兒女的身和心留在自己身邊,才能進一步推出栽培藍圖。

家是一個育盆,成龍成鳳在此植根。要令家有吸引力,首要條件是要使它變得舒服。

試想那些出軌男女、紈絝子弟所缺乏的,不是華麗堂皇的居所,也不缺少侍候他們的傭人,而是沒有一個令他們舒服的家和令他們舒服的人在家。

一個舒服的家不外乎由一個硬件和一個軟件所組成。

硬件是一個令人舒適而愉悅的家居環境。家居面積不用大、只要足以令人舒展筋骨便可, 但須整潔而寧靜;沒有多餘的用品和廢物、空氣流通、光線充足、足以令人喜歡逗留。

軟件便是組成這個家的每一位成員,母親起關鍵的作用。

你能否給人舒服的感覺呢?那得要看有多少人會在空閒或在愁悶時想找你。把你視為傾訴對象的人多會有「有你在,很舒服」的感覺。你的表現必定是氣定神閒,給予他人尊重;你樂於聆聽,多給予他人支持及鼓勵;你少用責備語句,在有需要時,能替朋友作出分析和提供解決方法。

換句話說:朋友喜歡與你分享和分憂,你必定是一個令人舒服的人。

然而,因家人日夕相對的機會較多,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成就一個舒服的家,令它具超凡的吸引力。盼望人人明白:

1. 語言不當容易引起誤會

2. 語氣不當容易引起爭執

3. 動作不當容易引起動粗

4. 囉嗦不絕容易引起反感

5. 高壓不斷容易引起反叛

能把這些元素滲入並付之行為意識中,那些矛盾衝突必定會減到最低。

進一步與家人相處,用笑聲、開放和有趣的話題破解家中的寒冰,增加家庭的凝聚力。若每位家庭成員能堅守以下守則:

1. 多笑容少怒氣

2. 多觀看少管束

3. 多關懷少囉嗦

4. 多聆聽少辯駁

5. 多自律少煩人

做齊以上守則,定必能成就一個舒服的家。讓彼此感到:有空間、有被尊重、有支持、有援助、有舒展和有溫情。

一個舒服的家才能使人有幸福的感覺,才能作為家人的避難所和安樂窩。在安心和愉快的環境下,子女才能獲得培養,家人才可以有發展機會。

愛閱讀的金科玉律

因為工作及興趣,很明白閱讀的重要,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和她一起閱讀及多到圖書館及書店。因知道很多孩子害怕英文,亦刻意選擇大量英文圖書給她閱讀,現在她到圖書館有自由及懂得選書,只是要先選英文及借英文的數量要比中文多,這樣縱使她不是英文能力特別強,但她從不抗拒閱讀英文,我的目的已達到了!

至於同學…..只要他們到圖書館,我都會嘗試推介一些圖書給他們,如果他們甚少來圖書館,學校亦有政策使他們多到圖書館如安排各班在早會時間到圖書館借閱,語文科、科學科或旅遊科老師定期會帶同學到圖書館借指定讀物及配合課程的圖書,這時圖書館職員會發揮售貨員的傳銷能力,鼓勵同學借閱其他圖書,這樣有些同學會不經不覺愛上閱讀的。

遲些我會寫圖書館的圖書如何幫同學在今年的中文科文憑試—作文拿到佳績!

至於家長….老師在校會鼓勵同學閱讀,家長在家會否鼓勵子女閱讀呢?早前已推介大家閱讀木羽飛的明報專欄:與童同行,很喜歡這一句:你如何,孩子也必如何。雖然未必是這樣,但我仍然相信身教的重要:D

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你的回應會給我動力去和你們分享更多細語,回應可以很簡單如你的立場:讚成、不認同、其他的看法……

作者:木羽飛 2012-2-8

最近收到多位讀者的電郵,都問及關於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問題。坦白說,在帶孩子的事情上,經過過去六年的跌跌撞撞,我認為只有一條算得上金科玉律:你如何,孩子也必如何。

認識的朋友中,沒有一個愛書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是不看書的。當然,孩子愛書的程度會有差別,但他們不會視閱讀為苦差,因為從小到大,閱讀根本就是他們家裏的常規活動,像看電視、吃飯、沖涼一樣平常。

所以,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我其實沒甚心得,反而關於選書,我倒有些經驗可分享。

記得以前唸大學,有位傳理系教授教過我,每次走進書店,面對浩翰書海,你只要拿起封面或書目最吸引的書,然後順手翻一翻,如果感覺良好的,那本書通常都是你那杯茶;否則,翻翻已覺沒趣的,不買也罷。

注意,這完全是感覺先行的個人選擇,就這麼一翻,你極其量只對書中的排版、圖片或文字的千份之一有簡略的概念。靠的全是直覺,雖則如此,根據經驗,非常準確。為女兒揀繪本,我也沿用這方法。 圖片:法新社

你或許會說,這是你的選擇,不是孩子的選擇。對的,繪本對我來說,是傳遞價值觀的重要工具,所以在孩子能明辨是非前,我認為選擇權應暫放在爸媽處,因為有太多太多的說話,我想藉着繪本跟孩子說。

這麼一來,如何確保孩子喜歡我的選擇呢?這裏頭就有點技巧了。每個孩子都有最愛的動物或人物,我的小女兒是貓頭鷹迷,如果繪本是貓頭鷹做主角,她已雙眼發亮了。至於大女兒呢?她叫飛飛,於是,家中的《菲菲生氣了》、《飛飛,這個愛畫畫的小孩》等等,早已成為了她的私人珍藏。

有一種書,我是一定不會選的,就是那種小小的、厚厚的、教幼兒認知的書,左頁一大塊綠,右頁則是大大隻的「綠」字,紅、橙、黃、綠加起來已共八大頁,盛惠四十幾五十塊錢,簡直是天下間最多餘的書。生活中不常見紅紅綠綠嗎?找個紅蘋果來,他不就認得紅了?認生活用品的如是、認動物的如是、認食物的如是,這種書,我是鐵定不會掏腰包的。

 

 

 

愛得太遲

因為工作,常常接觸家長(子女在12-18歲),不難感受媽媽的困難,昨天放學在校門遇上一位家長媽媽,苦著臉兒訴說和女兒相處不愉快,心情很差,擔心女兒談戀愛、學業退步及健康(不吃午餐)等問題。早前亦有媽媽訴說擔心兒子拍拖問題,擔心影響學業,我會和家長分析如何和子女溝通,愛之深,責之切,如果和子女討論問題(子女未必覺是問題),父母罵過了火,最重要的感受(擔心)往往都未能向子女表達,溝通好容易被終止,這是不值的。有位媽媽亦告訴我女兒拍拖了,雖然擔心,但幸好女兒告訴她,女兒本來不參加旅行,我和她說:妳媽媽好想一家人去旅行!她二話不說,立刻報名,我相信她和媽媽溝通得很好,其實媽媽在星期六和日都要上班,但她非常珍惜每刻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沒有衝突時,把握溝通的機會,遇上衝突時,盡量心平氣和去處理問題。

以下是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亦可和子女討論、討論……

(星島日報)2012-3-16

近日網上瘋傳一首英文詩,內容講述我們與母親的關係變化。

  「At 6:Mommy, I love you.

  At 10:Mom, whatever!

  At 16:My Mom is so annoying!

  At 18:I wanna leave this house!

  At 25:Mom, you were right!

  At 30:I wanna go to Mom’s house.

  At 40:I don’t wanna lose my Mom

  At 70:I would give up EVERYTHING for my Mom to be here with me!」

  做了爸爸,迪奇才真正知道一位母親有多偉大!無論生理和心理上,媽媽都要比爸爸強,十月懷胎的是她而不是他,女人對其子女的愛與痛感覺,注定比男人強烈。在一個生命裏拿出另一個生命來,上帝其實沒有貶過女性,媽媽的地位是超然的。

  大忙人,你大概已忘記了兒時和媽媽的親密關係,從前終日攬到實,今天連隔空傾個電話都懶,要到二十五歲才覺得「媽媽是對的」,四十歲才發現自己「不想失去媽媽」,會否太遲?

丈夫做家務 妻子要重做

 以下是一則明報的新聞有關丈夫做家務的情況,如果家中的另一半是這樣,不要驚呀!原來有很多男士都是這樣,但幸好大部分女士都明白伴侶真心想做好家務。如果丈夫善於打理家務及煮菜,真的要感恩!
 
 2012年3月21日 

【明報專訊】愈來愈多男士樂於做家務是一個好現象,但英國有調查發現,女士們老覺得他們做到「天一半、地一半」,平均每周都要花上3小時把他們「做完」的重做一遍。

這項訪問了2000位女士的調查指出,洗衫、吸塵、洗碗,是男士最難取悅妻子或女伴的家務。女士們常埋怨他們不會把淺色和深色衣物分開洗滌,或先掏掏衣袋之類;洗完了又把濕衣掛晾得太密不易晾乾。洗碗嘛,他們慣把碗碟堆放,不會抹乾;用洗碗碟機的,則把碗碟疊在一塊令清洗得不乾淨。近半受訪者又嫌丈夫洗完碗碟後,不抹拭廚房煮食枱。

連吸塵也會令女士們七竅生煙﹕她們發覺男伴吸塵光吸廳堂中間部分。有三分一抱怨男伴無弄整齊沙發軟墊,又不耐煩鋪牀。28%稱男伴樂於下廚,但不負責處理焗爐裏的餸漬。男士們還任由抽屜亂七八糟、沒把東西放回原位。

最糟是,受訪者指出有五分一男士根本察覺不到把家務做得糟。儘管埋怨多多,但三分二受訪女士承認伴侶真心想做好家務。

父母恩

 

新年閱報得知中國和香港都發生年紀老邁父母缺乏子女照顧,可悲是子女是有經濟能力的,和朋友及親人閒談有關對子女的期望時,很多都不敢期望子女會有回報,可是我仍然會像作者一樣,在子女的成長中播下種子,同時要身教,相信可以安享晚年吧:)以下轉載一篇明報的專欄給大家細閱。

 

與童同行

 

奶奶來了

作者 木羽飛

 

這幾天,你有帶孩子去爺爺嫲嫲公公婆婆家拜年嗎?

我老爸農曆年前剛進了醫院,年廿八獲醫院通融回家過節。他今年九十有一了,身體像一台古老機器,各部位的機能都在走下坡。除了一點點糖尿、輕微心臟衰竭、少少血壓高外,雙腿也幾乎走不動了,這幾天回家都要掛着尿袋。

我們幾兄弟姐妹輪流回家陪老爸,大女兒看着昔日龍精虎猛的公公躺在床上喘氣,主動拉着公公的手說:「公公,你要乖啊!要戒口,你的病才會快些好!」

聽她這樣說,感覺像吃了一碗熱騰騰甜入心的花生湯丸,仿佛躺在床上的是三、四十年後的自己,女兒正在病榻旁跟我說話一樣。我知道,種子開始萌牙了,那種子,是一本名叫《奶奶來了》的韓國繪本。

書本裏說故事的是一個大概只有六、七歲的小女孩,她和爸媽及弟弟就住在自家經營的小餐館裏。有天,陌生的奶奶遠道而來,硬闖進了小女孩平靜的世界。這奶奶說話不多,卻帶來了許許多多的麻煩和尷尬──四處檢東西、失禁、把魚露放在衣櫥、甚至當眾脫掉衣服等等等等。小女孩真的受夠了,有天她終於忍不住問爸爸:「爸爸,我們可不可以叫奶奶回去她自己的家?」

原來,韓國繪本跟韓國電影一樣催淚,一幕幕的圖畫配以簡潔的文字,卻建構出一股震憾人心的感染力,看得人鼻子酸酸的。我記得,幾個月前的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圍在一起唸這繪本時,最先看不下去的是外子,然後女兒都眼濕濕了,她當時還問我:「媽咪,人老了,是不是都會這樣的呢?」

我都忘記當時怎樣答了,只記得我告訴過她,她們小時候,爸媽都會替她們換尿片;所以到爸媽老了,角色對調,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這個農曆新年,請容我獻上一句溫馨提示:我們今天都很忙,大人忙上班小孩忙課堂,我們忙得很多事情都忘了──是誰曾經在我們小時候抱着我們睡覺?是誰在我們被噩夢驚醒的半夜跑到我們床邊安撫我們?是誰日以繼夜為我們遮風擋雨?孝順不是apps,不是你按一按屏幕便可買回來給孩子的,那是要靠耳濡目染的。你今天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爸媽,將來孩子便會如何對待你。

電子書和印刷書

資料來源:2-11-2011明報

在訪問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前,看他在收藏在aNobii網路書櫃內的書種,離不開《Web2.0創新應用案例集》、《管理新思維》、The Innovator’s Dilemma這類談科技、談管理、談創新的書籍,非常切合IT人講求實用的原則。本來估計這位「IT爸爸」跟大家分享推介的都是科幻、數理,或者是業內人士大熱追捧的《喬布斯傳》,殊不知,這位科技潮爸愛跟兒子閱讀經典聖賢書,兼融新舊大智慧。

有「IT達人」之稱的立法會議員譚偉豪擁有iPad、Kindle,不過,他直言自己那代人始終是習慣手持實體書本多於電子書,家中八成書籍都是傳統書本,而電子版多用作參考、方便工作時引用數據而已。而且想真正享受閱讀,他還是會選擇一本本沉甸甸,有分量的書籍。「一部iPad可以下載很多內容,確實很方便,但有時想揭回之前的章節,始終不及傳統書本快。即使預計電子書愈來愈流行,但傳統書仍有它的味道,不像電子書缺乏人性化。」

譚偉豪說的那份人性化,大抵是書本那份可以摸得到、聞得到的感受,還有那種一頭栽進文字世界的熱情。他認為現時年輕一代少看書,不像他中學時期會徹夜不眠地追看武俠小說,新一代對書本並不那麼熱切着迷。他又覺得現時新世代只愛在網上閱讀,對真正的書本提不起興趣,「現時互聯網有很多資訊,不用經過思考,在Google、Yahoo!、維基百科已經可以找到答案,不是自己尋找解決方法,令人的分析力、思考減弱,不像書本裏有很多想像空間,需要自行細味及發掘。」

網絡資訊多 憂新世代欠思考

由創立快譯通電子辭典至現時擔任資訊科技界的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從來都是走在科技最前線,但面對現時互聯網新世代,他卻顯得有點憂心。而他的16歲兒子正是處於這個世代之中,他跟太太都擔心新世代的人會只慣於上網而不專心看書,欠缺思考力。「現時的家長要鼓勵小朋友看書較舊時困難得多,舊時只要關了電視,沒事做就會看書,現時年輕一代上網,一邊上facebook、一邊聽音樂,一邊看短片、劇集,就算叫他們在網絡看書,即使內容跟傳統書本一樣,但效果會相差很遠。因為看書不是為取得資訊,而是在過程中思考,這是新世代面對的難處。」

夫婦分工 教讀書談道理

要防止過多的資訊帶來的弊端,譚偉豪選擇借經典書籍,為兒子打好做人處事的基礎。他跟太太分工,太太負責教兒子讀書,他則藉故事跟兒子談人生道理。「我倆買很多故事書給兒子,由他一兩歲開始,太太每晚跟他讀故事,至現時十多歲,不讀故事了,也會跟他談天。」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譚偉豪最記得的是跟兒子一起看聖經,他翻開手中的兒童版新編聖經的第一頁,看到兒子在十多年前在書中寫下爸爸媽媽及自己名字的字迹時,即時會心微笑說﹕「兒童聖經內有很多圖片,就像大衛以石頭打倒巨人、出埃及記等故事很吸引小朋友,聖經內的故事,他由小聽到大,而且百聽不厭……」

借《弟子規》教倫理規矩

除了《聖經》外,《弟子規》亦是譚偉豪的育兒秘笈。新一代的九十後常被說成自我中心,活在互聯網的世界,難以跟人溝通。譚偉豪十分着重兒子的德育教育,他借《弟子規》教導兒子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做到「稱尊長、勿呼名」。他說﹕「家庭倫理最難教,尤其兒子是獨子。不過,我有五兄弟姐妹,各自的小朋友加上來有十多人,所以我要他學會稱呼人。現時很多人只教以Uncle、Auntie稱呼長輩,我要叫他學會『叔』、『伯』、『表姐妹』、『堂兄弟』等輩分。」

此外,他有感現時小朋友很多時習慣叫媽咪、工人姐姐做事,而很多家長不會「哦」子女,奉行「自由」政策,不像他小時候有規有矩。因此,他覺得《弟子規》將舊時中國人的規矩記下來,是很棒的教材。「在兒子五、六歲時,我已跟他說《弟子規》,他會感到有趣,問為何要這樣、那樣,亦會背誦下來,並用記事簿將我教他的內容寫下來。我會跟他說這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呼叫自己的時候,應該立刻回應,這樣做才叫孝順。總之,跟他說《弟子規》是好東西來的,學懂了是很有用的。」

開發右腦創意 平衡理性科技

小時候把《弟子規》背得朗朗上口的孩子,今天已經是中五生。近年,譚偉豪曾到兒子就讀的傳統男校跟學生分享何謂「創意」? 讓未來新一代明白不管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創意是很重要的。「很多時扼殺孩子創意的就是師長,經常叫孩子不要做很多事,樣樣事只聽父母、老師說。反而外國很多父母會特意讓孩子嘗試、『撞板』,這是值得學習的。最近向兒子推介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展示出未來的領袖多是用右腦的。過往專業人士,像律師、會計師、工程師都是常用左腦,具有理性、重邏輯思維,但這本書指出感性的特質在未來很重要。我希望兒子多開發右腦,嘗試理解感性是具威力的。」

科技不一定只重理性,同樣需要結合感性思維。今天的社會資訊太多,新生代長時間對着電腦,資訊唾手可得,但譚偉豪強調﹕「社會不單是談資訊、知識,而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右腦的威力除了包括創意外,懂得說故事亦有很大威力,這跟說道理不同。一些數據的道理沒人聽得入耳,反而利用具人性、感性的故事,才可以感染他人。知道人性是比電腦重要,才可以在現時的科技世代取得良好平衡。」

兒童及青少年閱讀計劃

資料來源:25-9-2011明報

香港公共圖書館一年一度的「兒童及青少年閱讀計劃」於9月24日舉行頒獎儀式,有得獎的5歲女童在去年共閱讀4277本書,即平均每天閱讀約12本書。 對於小童可於一年內「讀」逾4000本書,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教學顧問梁淑雯表示,這視乎小童是那一種閱讀模式,是深讀還是淺讀,如是由家長讀出故事,便可一晚讀多本書。她表示,明白現今家長很緊張子女的學習成果,提醒家長應耐心培養兒女閱讀成興趣。

在孩子閱讀方面,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家長明白孩子的年齡及智能發展,因而可選擇適合孩子程度的書籍,強調「唔好跳班,比啲好深嘅書」,否則會嚇怕孩子,令他們失去閱讀的興趣,而且不應過分寄望「睇完呢本書,要學識十幾個字」,因為會讓孩子感到很大壓力。

另外,梁表示家長可以伴讀的方法領導孩子閱讀,在孩子年紀小時,將書中的內容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他們,或以問題引起他們繼續看下去的興趣,如問「點解主角會咁唔開心呀?」到孩子年齡稍長入讀小學時,可設定一個親子閱讀的時間,與孩子一起各自閱讀,形成閱讀的家庭氣氛,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表示,對兒童一年「讀」書數千本的閱讀速度,感到難以想像,認為接觸書當是好,但應避免只是「過冷河,接觸然後忘記,留唔到任何痕迹」,以及重視過程是否快樂。